一、工程概况: 东莞某地产工程。本工程,桩基安全等级二级,桩基设计等级为甲级。本工程基础采用预应力高强混凝土(PHC)管桩基础,桩型为PHC500-125-AB。桩端持力层为:砂土状强风化花岗岩(qpk=8000KPa),A区桩基础共计4095根,其中BJ1型桩为1931根,桩的有效长度为28.2米,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kN)为2200kN,单桩抗拔承载力特征值为800KN,BJ2型桩为2164根,有效桩长为18米,单桩极限抗拔承载力标准值600kN
二、抽检要求:
1、桩的静载和动测试验应满足现行国家规范要求,桩静载数量为总桩数1%且不少于3根。
2、动测数量为总桩数的20%且每个承台下至少一根。。
三、检测依据及具体检测数量:
1、本桩基工程检测方案根据《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03、《建筑地基基础检测技术规范》DB42/269-2003和设计要求制定。
2、成桩质量检测:
静载荷试验:总桩数的1%,且不少于3根。
小应变动力检测根数为:总桩数的20%且每个承台下至少一根。
四、按照桩基设计图纸及工程现状确定宁德万达广场桩基检测方案如下:
1、先进行桩的静载检测,并按总桩数1%数量进行检测。
2、工程桩现场试桩按广东省地方标准《建筑地基基础检测技术规范》DB42/269-2003执行,试桩桩数3根,位置及参数如下: 试桩1 试桩编号为2#,位于地勘点ZK73(X,Y)(为保密具体坐标不做说明), 试桩结果:该桩配桩长度为12+12+12+11=47m,焊接桩尖,高于地面2.8米,入土深度为44.2米,最后三阵贯入度为32mm,28mm,26mm,累计桩身贯入度76mm 试桩2(18轴/2/G轴,107#)ZH6a(d=900,D=1600),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Ra=3000KN,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6000KN。
试桩3(18轴/D轴,109#)ZH6b(d=900,D=1600),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Ra=3000KN,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6000KN。
(一)、检测目的 通过现场静载试验确定单桩极限承载力、通过动测检测桩身的完整性。
(二)、检测数量 试桩3根,其中2根试桩最大试验荷载为6000kN,1根试桩最大试验荷载为9420kN。
(三)、场地要求 试验现场应保持道路畅通,以试桩为中心8米范围内场地应较平整,无较大障碍物。
(四)、静载检测设备及方法 本次试验采用堆载法,即由主梁、桁架、工字钢 搭成堆载平台,上面均匀堆放大型混凝土块,构成加载反力系统。加载采用电动油泵驱动2个5000kN油压千斤顶。压力值由经过标定的压力表给出。试桩的沉降变形,通过对称布置于桩头的二个百分表测量。所有百分表均用磁性表座固定于基准梁上,基准桩与试桩的距离不小于2m,基准桩与压重平台支墩边的距离不小于2m。
(五)、试验细则
1、采用慢速维持荷载法逐级加载,加载分级为其预估极限承载力的1/10。第一级可按2倍分级荷载加荷。每级荷载达到相对稳定后加下一级荷载,直至试桩达到最大试验荷载。
2、读数时间为每级加载后, 按5,10,15,15,15,30,30...分钟的时间间隔读数,直至变形达到稳定标准为止。 3、稳定标准:每一小时沉降不超过0.1mm,并连续出现两次。 4、当出现下列现象之一时,可终止试验:
a、当荷载-沉降曲线上有可判定极限承载力的陡降段。
b、某级荷载作用下,桩的沉降量大于前一级荷载作用下沉降量的2倍,且经24小时尚未达到相对稳定。
c、 总加载量已达到预估最大试验荷载或满足设计要求。 当为第一种及第二种情况时,其对应的前一级荷载为极限荷载。当为第三种情况
时,最大试验荷载即为极限荷载。
5、卸载观测:每级卸载为加载时的两倍。每级卸载后,隔15分钟测读一次;读两次后,隔半小时再读一次,即可卸下一级荷载,全部卸载后,隔3~4h再读一次。
(六)、成果整理静荷载试验成果包括以下内容:
1、单桩荷载-时间-位移汇总表
2、单桩荷载-时间-位移曲线
3、各单桩极限承载力
4、评价试桩极限承载力标准值
5、试验过程中异常现象分析
(七)、检测设备 低应变整套测试仪器,包括:小手锤,灵敏的加速度传感器,专用的数据采集仪。
(八)、检测前准备工作
检测前取得下列资料:场区工程地质资料、基础设计图、施工原始资料和桩位布置图。然后进行现场调查,检查仪器设备性能是否正常,根据建筑工程特点、桩基的类型以及所处的工程地质环境,明确检测内容和要求,通过现场测试,选定检测方法与仪器技术参数。 (九)、低应变试验测试方法及原理
本次基桩低应变试验测试采用“反射波法”,先将加速度传感器用橡皮泥固定在桩顶上,然后用小手锤敲击桩顶,激发出应力波沿桩身向下传播,当下行的应力波遇到桩身横截面或混凝土质量发生变化(如断裂、裂缝、缩颈、扩颈、夹泥、离析等)之处,就会激发出一个上行的反射波,在稍晚的时刻到达桩顶的传感器。仪器能把整个速度记录,包括桩底和所在桩身不连续处的反射显示出来,并存入磁盘。根据一维振动原理和运用频谱分析等FEI分析软件,利用施工方提供的桩长以及实测波形中的桩底反射,可较为准确地测定应力波沿桩身传播时的平均波速,缺陷的位置可根据测定的平均波速求出,其大小可根据反射波的幅度推算,而其性质则要结合工程地质报告与桩基施工记录等原始资料进行综合判定,最终全面评述桩身质量。